關懷之後, 然後呢?

大家要關懷職棒!真的,如果台灣沒有職棒,台灣棒壇將倒退20年。
20年前當台灣棒球尚未職業化時,許多體育好手在自己的運動生涯高峰時,皆會面臨到兩種抉擇:一就是遠走他鄉,例如頂尖的棒球員遠赴日本打職棒,或是退而求其次參加日本的社會人球隊;二就是選擇退役,回歸基層當教練甚至遠離體育圈。為了扭轉此局面,體育走向職業化絕對是使該項目能夠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其實,從這次體委會所提出的方案中,不難發現大部份都是早已被諸多專家與網友們討論不下萬遍的建議。雖然都是真正能夠讓職棒走回正道的方法,可是真正的主宰,或者該說癥結,還是中華職棒聯盟的主事者們。即便體委會提出了相關輔助方案,若他們仍一意孤行的用20年來一成不變的台灣傳統企業經營手法,對於長遠的規劃與改革的概念還是不知長進,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體委會這項美意終究會在無人貫徹執行的情況下流於形式,毫無實質效益。
至於體委會想利用王建民的高人氣來增加民眾對此活動的認同感,成效應該有限。畢竟體育在台灣永遠都是處於弱勢,社會對體育的關切永遠都是放在最後的位置,也從來不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就算民眾因為王建民的關係而開始關心國內職棒,可是當王建民回到大聯盟之後,這些看熱鬧的球迷還會持續關注台灣棒球嗎?
所以體委會的責任,應該是以政府的角色來促進民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感,並藉此增加對職棒的認同,用民眾對體育賽事的消費力,去改變球團與聯盟的經營方向及理念,而不是一廂情願的用「辦活動」的方式來救職棒,治標不治本,這樣只會使得職棒快速的畸型化,最後受害的還是那一群走投無路、任人魚肉的球員。
而且,如果說拯救職棒是因為不能讓台灣的國球倒閉瓦解,那體委會更應該將拯救職棒的資源拿來援助全台的三級學校棒球隊,從學校與社區活動開始,逐步建立民眾對棒球的認同感與使命感,進而改變體育的大環境與民眾的運動風氣,如此一來,最終受惠的將會是象徵最高水準的職棒。
依照現今台灣棒球的狀況,已經不是單純的「關懷」就能一舉興利除弊,體委會如果真想有一番貢獻與改革,必須從根本做起,並持續有所作為,而不是追求新聞時效與依附社會輿論,才是對棒球真正的關懷。希望這次體委會的關懷活動,保存期限不是只有短短的一個月,而是能夠貫徹始終,直到台灣職棒與台灣棒球步入正軌為止。
原刊於:udn.com: 棒球關懷月,辦活動不如行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