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韓國能,那為什麼台灣不能?
大多數台灣球迷們對韓國棒球委員會(Korean Baseball Organization簡稱KBO)的印象並不深,不過拜近年來台灣與南韓在國際賽上有不少交手的經驗所賜,台灣球迷們開始對韓國職棒明星開始有了認識與了解。只是台灣球迷們是否知道韓國職棒也曾經歷過和中華職棒相似的窘境? 然而當時在困境中的韓國,KBO卻能適時做出重大的改革,乃致於讓它至今能夠蓬勃的發展。
韓國職棒創立於1982年,一開始有6支職棒隊伍,當時是採用和中華職棒相同的上下半球季制,和現今台灣的賽制非常相似。平均每隊每星期會有4場球賽,一年下來每隊將會打足100場比賽。起初的KBO也和中職創立時期一樣,享受了一段不短的榮景,可是在1988年時,KBO遇到了創立以來的第一次的重大危機。
有別於中職遇到「黑鷹事件」,KBO面臨到的是1988年漢城(現更名為首爾)奧運所帶來的衝擊。南韓政府為了主辦奧運,在體育資源的分配上有了重大改變。棒球不再是重點扶植的項目。此舉讓許多年輕的運動員因此改換跑道,而球迷們也因為體育項目增多的關係增加了許多選擇,不再把看職棒變成唯一的休閒娛樂,這使得KBO球團面臨了選手青黃不接與觀眾大量流失的問題。
在兵源短缺和觀眾流失的雙重困境下,KBO還是毅然決然的在1989年堅持成立二軍。不同於中職的方法與思維,KBO的主事者認為可藉由增加球員的需求量,來吸引年輕運動員以棒球為職業,進而充實的兵源,也增加比賽的精彩度。相較之下,中職的主事者在面對兵源短缺和觀眾流失的困境下則是選擇用減少開支和濃縮球員數量作為因應,從這可看出兩國職棒的格局與思維上的差異。
再者,KBO在1989年也廢止了沿用多年的雙球季制並把比賽場次增加到每隊每年120場,企圖想用密集的賽制讓球員們能夠有更多發展的空間,再加上二軍制度的建立使得這球團有充足的兵力,雙管齊下後讓比賽更有可看性。就在同一年起韓國政府給予KBO的補助金開始大量的減少,可是這對KBO卻毫無殺傷力,反而更加促進KBO的改革。又回過頭來看中職,中職聯盟與球團在面臨困境的情況下只會一味的向政府討援,可是當得到資源的時候卻又不趁機改革,反而是把職棒這塊大餅越做越小。現今面對中職又開始責怪政府和球迷不支持職棒,球迷與政府又該做何感想?
鏡頭拉到90年代,當時KBO為了提高本身的水準並讓球員們更有國際觀,開始和日本職棒明星隊展開交流賽,而後在1998年開放使用洋將。不同於中職時常發生洋將反客為主的情況,洋將的到來不但沒有壓縮到韓國本土球員的發展空間,反而讓球員獲得了洋將所帶來的球風和觀念。KBO此舉並沒有如預期中讓韓國成為洋將們短期的淘金樂園,而是促使南韓本土球員在與洋將的良性競爭下,不得不更加努力提升實力以期自己能和洋將角逐上場的位置。概括來說,KBO與日職的交流賽和開放洋將的舉動皆在無形中不斷提升了韓國棒球的實力。
到了90年代的末期,KBO又遇到了史無前例的亞洲金融風暴,此乃第二次的重大危機。 風暴中許多球隊頓時失去原有的財力。可是在面對這種危機時,KBO球團們不但沒有像中職球團老闆們用「共體時艱」來逼迫球員妥協,反而積極的做出許多開源的舉動,例如外借主力球員去日本球隊等。教人不敢置信的是,KBO竟然在1999年時即成功的建立了通稱自由球員制也就是所謂的FA (Free Agent)制度。此舉又把KBO的價值昇華至另一個層次。
隨著FA制度在KBO的興起,職業球員的薪資也開始水漲船高的與一般市民的薪水保持一段不小的差距。反觀日前新聞公佈中職的薪資數字中,有64%的中職本土球員月薪低於10萬台幣,甚至還有只有月薪3萬者。光是從提高薪資的方法來看,KBO用高薪為誘因來驅使年輕運動員進入職棒方法是顯然是不被中職老闆們認同或採用的。
接著在20世紀末KBO面臨了和中職目前面臨到的相同問題,就是人才大量的外流。不過因為薪資結構的改變與制度的建立,KBO擁有本錢去留住本國的年輕好手,其中尤以FA制度的效果最為顯著,從早期的金鎮犹到最近的金廣鉉就可看出建立FA對留住人才的重要性。即使KBO球團沒有辦法出如美國或日本般提供那麼高額的簽約金,可是選手們可以不用遠走他鄉適應新環境,加上在韓國取得FA身份所需時間和在美國取得薪資仲裁的時間相差不多(約7年),成了讓年輕好手們願意留在國內為KBO效力的誘因。由於有健全的制度,之前旅外的韓籍選手們也願意回到南韓國內打職棒,例如: 曹珍鎬、奉重根、徐在應和崔熙燮等。
反觀現在中職的主事者和台灣的棒球專家們,還是想用不合理的招術去箝制台灣本土好手出走,從來不去想如何改變自身環境。這明顯的道出為何中職與KBO在這十幾年之間開始出現實力差距的原因。
球迷們可藉由KBO歷史上所發生的種種事件與舉動,來發現與了解韓國棒球在這10年內是如何累積實力的。從一開始KBO和中職一樣在原地踏步,到當危機來臨時,他們選擇走向了一連串的改革之路。因為改革方向正確,所以KBO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已逼近日職的水準。不難看到近幾年在重要的國際賽中,南韓隊屢屢用實力來威脅日本在亞洲棒球霸主的地位。並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南韓則是一舉拿下至高無上的奧運棒球項目金牌。此項殊榮是台灣甚至是日本從來沒有辦法達成的。
就當2008年將要走入歷史的時刻,希望中職的主事者們能夠參照KBO的經驗來藉此反省並帶領台灣棒球做出改革並邁入一個新的紀元。不要再用大環境不好做為藉口,因為至少韓國人在大環境不好之下,竟然奇蹟般似的做到了改革,那曾經創下無數經濟奇蹟的台灣人難道辦不到嗎?
原發表於:udn: 系列1: 不了解南韓 別想打敗南韓 系列2: 了解南韓 才能超越南韓
韓國職棒創立於1982年,一開始有6支職棒隊伍,當時是採用和中華職棒相同的上下半球季制,和現今台灣的賽制非常相似。平均每隊每星期會有4場球賽,一年下來每隊將會打足100場比賽。起初的KBO也和中職創立時期一樣,享受了一段不短的榮景,可是在1988年時,KBO遇到了創立以來的第一次的重大危機。
有別於中職遇到「黑鷹事件」,KBO面臨到的是1988年漢城(現更名為首爾)奧運所帶來的衝擊。南韓政府為了主辦奧運,在體育資源的分配上有了重大改變。棒球不再是重點扶植的項目。此舉讓許多年輕的運動員因此改換跑道,而球迷們也因為體育項目增多的關係增加了許多選擇,不再把看職棒變成唯一的休閒娛樂,這使得KBO球團面臨了選手青黃不接與觀眾大量流失的問題。
在兵源短缺和觀眾流失的雙重困境下,KBO還是毅然決然的在1989年堅持成立二軍。不同於中職的方法與思維,KBO的主事者認為可藉由增加球員的需求量,來吸引年輕運動員以棒球為職業,進而充實的兵源,也增加比賽的精彩度。相較之下,中職的主事者在面對兵源短缺和觀眾流失的困境下則是選擇用減少開支和濃縮球員數量作為因應,從這可看出兩國職棒的格局與思維上的差異。
再者,KBO在1989年也廢止了沿用多年的雙球季制並把比賽場次增加到每隊每年120場,企圖想用密集的賽制讓球員們能夠有更多發展的空間,再加上二軍制度的建立使得這球團有充足的兵力,雙管齊下後讓比賽更有可看性。就在同一年起韓國政府給予KBO的補助金開始大量的減少,可是這對KBO卻毫無殺傷力,反而更加促進KBO的改革。又回過頭來看中職,中職聯盟與球團在面臨困境的情況下只會一味的向政府討援,可是當得到資源的時候卻又不趁機改革,反而是把職棒這塊大餅越做越小。現今面對中職又開始責怪政府和球迷不支持職棒,球迷與政府又該做何感想?
鏡頭拉到90年代,當時KBO為了提高本身的水準並讓球員們更有國際觀,開始和日本職棒明星隊展開交流賽,而後在1998年開放使用洋將。不同於中職時常發生洋將反客為主的情況,洋將的到來不但沒有壓縮到韓國本土球員的發展空間,反而讓球員獲得了洋將所帶來的球風和觀念。KBO此舉並沒有如預期中讓韓國成為洋將們短期的淘金樂園,而是促使南韓本土球員在與洋將的良性競爭下,不得不更加努力提升實力以期自己能和洋將角逐上場的位置。概括來說,KBO與日職的交流賽和開放洋將的舉動皆在無形中不斷提升了韓國棒球的實力。
到了90年代的末期,KBO又遇到了史無前例的亞洲金融風暴,此乃第二次的重大危機。 風暴中許多球隊頓時失去原有的財力。可是在面對這種危機時,KBO球團們不但沒有像中職球團老闆們用「共體時艱」來逼迫球員妥協,反而積極的做出許多開源的舉動,例如外借主力球員去日本球隊等。教人不敢置信的是,KBO竟然在1999年時即成功的建立了通稱自由球員制也就是所謂的FA (Free Agent)制度。此舉又把KBO的價值昇華至另一個層次。
隨著FA制度在KBO的興起,職業球員的薪資也開始水漲船高的與一般市民的薪水保持一段不小的差距。反觀日前新聞公佈中職的薪資數字中,有64%的中職本土球員月薪低於10萬台幣,甚至還有只有月薪3萬者。光是從提高薪資的方法來看,KBO用高薪為誘因來驅使年輕運動員進入職棒方法是顯然是不被中職老闆們認同或採用的。
接著在20世紀末KBO面臨了和中職目前面臨到的相同問題,就是人才大量的外流。不過因為薪資結構的改變與制度的建立,KBO擁有本錢去留住本國的年輕好手,其中尤以FA制度的效果最為顯著,從早期的金鎮犹到最近的金廣鉉就可看出建立FA對留住人才的重要性。即使KBO球團沒有辦法出如美國或日本般提供那麼高額的簽約金,可是選手們可以不用遠走他鄉適應新環境,加上在韓國取得FA身份所需時間和在美國取得薪資仲裁的時間相差不多(約7年),成了讓年輕好手們願意留在國內為KBO效力的誘因。由於有健全的制度,之前旅外的韓籍選手們也願意回到南韓國內打職棒,例如: 曹珍鎬、奉重根、徐在應和崔熙燮等。
反觀現在中職的主事者和台灣的棒球專家們,還是想用不合理的招術去箝制台灣本土好手出走,從來不去想如何改變自身環境。這明顯的道出為何中職與KBO在這十幾年之間開始出現實力差距的原因。
球迷們可藉由KBO歷史上所發生的種種事件與舉動,來發現與了解韓國棒球在這10年內是如何累積實力的。從一開始KBO和中職一樣在原地踏步,到當危機來臨時,他們選擇走向了一連串的改革之路。因為改革方向正確,所以KBO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已逼近日職的水準。不難看到近幾年在重要的國際賽中,南韓隊屢屢用實力來威脅日本在亞洲棒球霸主的地位。並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南韓則是一舉拿下至高無上的奧運棒球項目金牌。此項殊榮是台灣甚至是日本從來沒有辦法達成的。
就當2008年將要走入歷史的時刻,希望中職的主事者們能夠參照KBO的經驗來藉此反省並帶領台灣棒球做出改革並邁入一個新的紀元。不要再用大環境不好做為藉口,因為至少韓國人在大環境不好之下,竟然奇蹟般似的做到了改革,那曾經創下無數經濟奇蹟的台灣人難道辦不到嗎?
原發表於:udn: 系列1: 不了解南韓 別想打敗南韓 系列2: 了解南韓 才能超越南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