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專業 義大經營球隊錯誤示範
義大無預警釋出賣球隊,令球員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球季? |
投資有風險,有賺有賠,更何況是經營職棒?當初義聯集團僅以1.3億就從興農集團買下興農牛隊,被當時媒體譽為是「義氣接手」,但是如今看來,義聯集團對外放話所說的冷言冷語,在所有球迷與認真經營的球界人士的眼中,實在是情何以堪。
按照林義守本人的說法,由於對犀牛隊近期戰績陷入谷底的情況無法接受,所以才決定轉賣球隊。然而勝負乃兵家常事,球賽戰況本就瞬息萬變,這也是棒球迷人的所在,如果真只是為了一連串的輸球導致心情鬱悶,甚至是面子掛不住,就此草草決定結束球隊經營,那實在是有違堂堂大企業所該有的胸襟。
用外行領導專業,成為義大的敗筆 |
林義守依舊是老派手法經營職棒導致失利 |
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型企業,多是放手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大老闆則退居幕後;反觀臺灣時常出現以集團創始人為中心的家族型,或是保皇派企業。這類型企業都是以該集團的老闆為唯一的決策者,再圍繞著一些所謂的「專業經理人」,但這些經理人卻鮮少擁有相關領域的專業,大多是從原集團的內部選出,所以母企業色彩濃厚,但對於所需涉獵的相關領域能否勝任就不得而知,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辦好決策者交代的事務,所以辦事效率極好而且忠誠度極高。而目前在臺灣大多數的企業都是屬於此類型,更不用說是在南台灣有龐大事業版圖的義聯集團。
根據瞭解,義聯集團並不是不關心義大球團,而是對球團運作關心過頭,小至1萬新台幣,大至球員薪水簽約金額,都必須要經過繁瑣的公文流程,最後當然都要獲得林義守的首肯才可定案。這雖然能說明母企業對於職棒的用心,對於掌握現金流有一定的把關程序,可是經營球隊絕非紙上談兵,而是需要人性化且與時間賽跑的決策與溝通。而如何找到一個最簡單與快速,且相信專業的決策方式,應該才是義聯集團與義大球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只要義大能夠讓球隊營運自主化,並且取得更多的自主權與決策權,相信戰績與球迷兩大問題自然能迎刃而解。
得不到高層的支持,葉君璋孤掌難鳴 |
然而,在職業運動市場內,速度與反應時間是最重要的。球團在應對客戶、球迷,甚至球員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時,會隨著時間點的差異有著顯著的分別。一再錯過時機是義大球團面臨到的最主要問題,因企業內部的層層關卡,使得整體決策牛步,導致行銷方式無法與桃猿,甚至中信兄弟並進,同時也喪失掉吸引球迷的契機。此外集團內集權管理的失利,再加上不信任專業的建言,更是讓原本就本牛步的決策過程雪上加霜。不僅如此,球員簽約上也出現相同的情況,這也是為何義大在市場中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主因。
大聯盟球隊也出現不少集權管理的例子,最有名的就屬已故洋基隊老闆喬治.史坦布納(George Steinbrenner)。史坦布納愛撒大錢,喜愛插手球團事務,更是無法接受輸球,也因此在他主政期,洋基就換了23名總教練,直到找到托瑞(Joe Torre)後,洋基才開始有穩定的主帥。不過老喬治雖然對球團實行絕對統御,可是他依舊相信專業,不吝嗇的搜刮市場內最佳的球員與教練,就是因為相信他們的能力。反觀,在義大球團內,決策權都集中至高層,球團應有的專業判斷都因需面臨重重的關卡導致決策胎死腹中,以至球團運作捉襟見肘。也因為隔著層層的溝通障礙,導致專業人士無法盡情發揮所長,才令義聯集團老闆會以厭惡的心態看待球隊戰績不佳的現況,最終作出兜售球隊的決定。而這樣失敗的例子,未來想接手義大球團的企業必須以此為戒。
原刊於: udn: 不相信專業 義大經營球隊錯誤示範
Photo Courtesy: 聯合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