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準備妥當,再收拾行囊!
本文原刊於新新聞雜誌1247期
「出國深造」、「學成歸國」等形容詞,一直以來都是能夠提升國人自我身價的頭銜。過去由於台灣選手有著兵役問題,因此國外球團多半抱持著觀望的態度。但自從曹錦輝以交換學生身分的成功案例一開之後,美國球團隨即前仆後繼的向台灣島內發掘人才。而台灣的年輕小將們,只要有機會就義無反顧的投身旅美行列。至於自己心態的成熟度能否承受旅美時苦悶的生活,以及彼此文化上的差異,似乎顯得無關緊要。
其實,旅外選手就如一般家庭移民海外一樣,出國時必須要有短期內無法回國的打算。而當人一下子遠離自己熟悉的環境,陌生所帶來的恐懼往往是讓人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然而如果選手們抱著打不好就回家的態度赴美,那麼面臨挫折時不但無法盡力克服,反倒加快了自己打包回國的速度。
依常理而言,一個人之所以移民海外,無非是想讓子女擁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但是根據我自己過去二十年旅居海外的經驗,卻看過許多移民海外的家庭,因為無法適應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導致家庭失和,甚至最後妻離子散,舉家返台。
過去國內媒體總是對旅外選手採取報喜不報憂的態度,造成許多年輕選手認為旅外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再加上國內職棒無法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無論簽約金多麼微薄,幾乎都會馬上點頭,只為了一圓旅外之夢。
不過隨著這幾年許多挑戰失敗的選手歸國,台灣媒體開始漸漸對旅外選手的心酸加以著墨。與大聯盟只有一步之遙,但挑戰失敗的陳鏞基,日前在面對媒體時對年輕球員提出諄諄告誡:「去美國打球要做好心理建設,在美國有文化差異、語言障礙,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手聚在一起,就是要搶那少少的幾個名額,競爭壓力很大,所以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設,不然會沒有辦法生存。」
旅美四年,目前效力於紅人隊的邱子愷則認為,要在小聯盟生存,與教練的溝通很重要,因此如果沒有積極的學好英文,那麼將很難與教練溝通。依照他個人的經驗,他發現教練團比較喜歡懂得發問的球員,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可以瞭解選手的狀況與需求。
由此可見,球員們如果無法融入當地的社會環境,越過語言文化上的藩籬,挑戰大聯盟的成功機率勢必大減,這對在台灣循規蹈矩的教育體制下長大的球員們來說,無疑是一大考驗。因此,在收拾行囊之前,請務必做好萬全的心理準備,認清出國後將面對的一切難題,才能讓自己的旅外棒球路一帆風順,鴻圖大展!
留言